为什么植物都有趋光性(植物的趋光现象)
你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吗?你知道植物为什么会向着有阳光的方向生长吗?我在《我们爱科学》杂志上提到植物会向着有光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这个说法,我决定亲自做实验来验证。
首先,我准备了一颗绿豆种子,一只装有泥土的植被、一个小纸箱和三块硬纸板,接着把绿豆种子埋进泥土中,再用硬纸板在纸杯里隔几个方格,形成一个简单的迷宫,在纸箱的一面开一个窗口,把纸杯放在纸箱里面远离窗口的一角,最后把纸箱封好并放在阳台上。两个星期后绿豆芽从小纸箱窗口探出头来了!我急忙打开纸箱,被那一幕给惊呆了,原来,绿豆芽竟弯弯曲曲地绕过围成迷宫的硬纸板到达窗口。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植物是具有向光性的。植物的向光性是因为生长素不均匀。生长素也指植物体内的`生长激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速度,可它不喜欢阳光,所以总是藏在植物背光的一面。背光的一面生长素过多,植物的生长速度就加快,植物就会向光弯曲。
还有些植物自己会“追”着阳光生长,如向日葵,它的茎上的叶子就能得到更多阳光,加速光合作用,花追着向光的一面就能让自己更加鲜艳芬芳,吸引更多的昆虫来传授花粉。
植物身上对光最敏感的部分是嫩茎尖,胚芽梢和幼苗。哪怕在我们肉眼里看起来那点点微弱的光线,他们也能捕捉到。这就是植物向着阳光生长的秘密!
为什么植物有向光性
因为植物向光生长,有利于获得更大面积、更多的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维持植物更好的生长。
植物的向光性反应是由于生长素浓度的差异分布而引起的。温特(1928)用生物测定法显示生长素活性的分布比率为向光面32%,背光面68%(相对比值为27∶57)。
这是乔罗尼-温特(Cholodny-Went,1928)假说的主要依据。这个假说认为,植物向光性是由于光照下生长素自顶端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使背侧生长较快而导致茎叶向光弯曲的缘故。
20世纪70年代,有人分别采用生物测定法和物理化学方法重复了温特的实验,用生物测定法得到了与温特类似的数据,但物理化学方法显示,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没有明显差异。这使人推测,温特采用的生物测定法由于专一性差,所测出琼脂块中的刺激生长的物质可能不单纯是IAA,还包括生长抑制物质。
扩展资料:
动物界也有向光性,在没有感受器分化的动物如草履虫身上有所表现,但是多数动物是通过眼来感光的,这已成为动物行动的主要因素。有两种光刺激,一种是由光源散射的光刺激,另一种是有不同照度梯度的漫散光刺激。
而向光反应的机制也很不一样,从不定向向性到定向向性等多种形式。在向光反应的研究中,人们已经获得几种不同的作用光谱,并发现有些次要刺激因素如温度、亮度和化学物质对很多向光性有一定影响。
另外,有许多动物对光刺激表现特有的向性形态,如目标向性,保留向性、光背反应和光腹反应等等。有些动物(蜗牛、鼠妇、马陆、赤杨毛虫等)还有向暗性,即是对光呈反向向性(负向光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向光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趋光性
植物出现向光性的原因植物向光性原因是:植物生长素的分布。生长素产生于植物未成熟,正在生长的部位,并在整个植物体间进行传输。以一个生长在低处的植物茎为例,茎为了能够尽快有效的吸收到太阳光,它需要尽快的扩张生长出去。因此,更多的植物生长素就会被传输到茎的下端,而不是上段,这样茎的下端部分便会不断加速生长,从而使得茎伸直出去。同样的原因,种植在窗前的植物会不断的转向光亮处生长。生长素这一动态调整的特性使得植物能够最充分的利用局部的和变化的环境条件。
植物生长为什么具有向光性(除生成素影响外)植物对阳光产生反应,主要是因为植物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这种反应被定义为向光性,这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所有植物都努力
寻求阳光
。它们可能通过攀缘大的树木得到阳关或是沿着地表生长到开阔地带,以得到充足的阳光。阳光越充足,植物生长得越好。
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
说明:
植物的向光性是指植物随光的方向 而弯曲的能力。当植物受到单侧光作用 的时候,就会弯曲生长。向光性不仅受 到单侧光照射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一种 可运输物质的调控,这就是植物体内的 生长素。
研究发现,如果用单侧光照射 植物的尖端,在植物内会产生两种运输 方式:植物尖端可以感光,于是生长素发 生横向运输,生长素从尖端向光侧运输 到背光侧;而在尖端以下是不感光的,生 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正是这两种运 输方式造成了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从 而使背光侧的生长素比向光侧的生长素 浓度高,于是背光侧的细胞纵向伸长生 长快,向光侧的细胞生长慢,结果使茎朝 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朝向光源的一 侧弯曲,表现出向光源方向生长。
可见 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部因素是单侧光的 照射,内部因素是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扩展资料:
植物激素的作用
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接受特定环境信号诱导产生的、低浓度时可调节植物生理反应的活性物质。在细胞分裂与伸长、组织与器官分化、开花与结实、成熟与衰老、休眠与萌发以及离体组织培养等方面,分别或相互协调地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分化。
分类
即生长素(auxin)、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乙烯(ethylene,ETH)和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BR)。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例如从影响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到影响植物发芽、生根、开花、结实、性别的决定、休眠和脱落等。所以,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
植物激素的化学结构已为人所知,人工合成的相似物质称为生长调节剂,如吲哚乙酸;有的还不能人工合成,如赤霉素。市场上售出的赤霉素试剂是从赤霉菌的培养过滤物中制取的。这些外加于植物的吲哚乙酸和赤霉素,与植物体自身产生的吲哚乙酸和赤霉素在来源上有所不同,所以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也有称为外源植物激素。
最近新确认的植物激素有,多胺,水杨酸类,茉莉酸(酯)等等。植物体内产生的植物激素有赤霉素、激动素、脱落酸等。现已能人工合成某些类似植物激素作用的物质如2,4-D(2,4-二氯苯酚代乙酚)等。
植物自身产生的、运往其他部位后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微量有机物质称为植物激素。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已知的植物激素主要有以下5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而油菜素甾醇也逐渐被公认为第六大类植物激素。
参考资料:植物向光性百度百科